我们镇大多数居民都是汉族,其他民族的人口稀少,我也很少听到有外族人的事情。然而,我知道在本镇的某个村庄里,竟然有二十多户回族人世代居住在这里。这个小群体一直延续着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,代代相传,繁衍生息。
他们的祖先来自哪个朝代,又是从哪里迁徙到这里的,恐怕只有在翻阅他们家族族谱的时候,才能找得到确切的答案。这些回族人在村里的日常生活与我们有些不同,尤其在饮食方面。比如在重要的节日里,他们不吃猪肉,这是他们的信仰之一。但是他们却吃牛肉、羊肉、鸡肉等,饮食习惯较为独特。根据他们的说法:“我们的祖先,曾在某个偶然的机会里,被一头猪抚养长大。在回族人的眼中,猪的地位与自己的祖先等同,因此我们对猪有着无比的敬重,它甚至成为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象征。”
除了饮食习惯外,回族人在丧葬方面的做法也颇为特别。他们有一种我们这里从未见过的丧葬仪式,叫做“计数葬”。这与我们传统的丧事流程有着极大的差异,足以让外乡人感到惊异和困惑。回族人的婚葬嫁娶、宗教信仰、饮食习惯等都与我们这里有着明显的区别。
回族人处理丧事的方式特别,我曾亲眼见过一次,也曾亲自参与其中。当时我家族里有一位女子嫁给了这个村的一位回族男子,两人相濡以沫,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,直到丈夫因病早逝。病来得突然,令人措手不及,即便送到医院,医生也无力回天。最终,他离开了妻儿,带着未了的心愿离世。
展开剩余77%接到消息后,我们娘家派人前往参加回族人的葬礼,我也正巧被选中成为代表之一。当时,我是参加葬礼的人群中最年轻的一个。傍晚六点左右,我们抵达了丧礼现场。按我们惯常的丧礼程序,应该是先向逝者家属递上红包,然后到灵堂焚香烧纸,叩拜祭奠,最后燃放鞭炮。然而,令我们惊讶的是,现场的灵堂摆设整齐,但我们却没有看到逝者的棺材。这一幕让我们感到极为诧异——逝者的棺材去哪了?
我们习惯了汉族的葬礼流程,在灵堂正后方,一定会有一副盛放逝者尸体的棺材,而今天,我们看到的灵堂虽然布置得很庄重,焚香烧纸的习俗也没有缺少,但棺材却始终没有出现。我们面面相觑,不知道该说些什么。尽管心中充满疑问,但还是按照流程进行,焚香烧纸、叩拜之后,我们默默地退到了一旁。
在事后,我们出于好奇,向村里的人询问了原因。有人解释说:“我们村的回族人办丧事的习惯就是如此,逝者的尸体会被包裹在白布中,放置在大门旁边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,只有家里人和熟悉情况的才会知道。如果你是外人,是不可能轻易察觉的。”
村里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,对于我们这些第一次参加丧事的外人来说,的确有些难以理解。我忍不住问:“难道逝者的尸体就不需要装进棺材吗?我们这里,每个逝者都必须入棺。”一位村民告诉我:“我们这里的回族人办丧事,尸体并不需要放入棺材,这跟你们汉族的习俗大相径庭。”
我点了点头,心里似乎有了些了解。对我来说,这样的丧葬方式还是第一次见,充满神秘色彩,我虽然不完全理解,但也只能顺其自然。
第二天,便是逝者上山(出殡)的日子。我们早早就来到逝者家里,准备送他最后一程。吃过午饭后,出殡仪式正式开始。只听到唢呐声响起,鞭炮的噼啪声在空中回荡,一群抬棺人将尸体用白布包裹好,放入棺材中,迅速盖上棺盖,抬着棺材大步流星地走向墓地。
整个送葬队伍紧随其后,匆匆赶往墓地。到了墓地后,又发生了一件令我瞠目结舌的事情——抬棺人竟然把棺材底部的木板抽掉,将尸体直接葬入了墓穴。随后,他们重新将木板插回棺材里,抬着空棺材离开了。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到无比震惊。
我赶紧询问旁边的一位村民:“为什么逝者的棺材被抬走了?他难道不需要棺材入土吗?棺材不就是逝者的归宿吗?”村民回答说:“在我们回族人的葬礼上,棺材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享有的。没有棺材的葬礼,意味着逝者运气不佳。”
“难道死者的命运和运气还有关系吗?”我困惑地问。村民解释道:“在我们村,棺材是一种稀缺品。只有死亡的第100个死者,才能得到棺材入葬的特殊待遇。而那些不够幸运的死者,就只能‘净身出户’,没有棺材陪葬。”
我不禁感慨:“原来如此,死者的命运竟然也可以与运气挂钩。毕竟人生无常,谁能预料到自己的死亡时间呢?”村民说:“是的,正如你所说,生命无常,命运掌握在天。”
我渐渐明白了回族人葬礼的独特之处。这种与众不同的葬礼文化,正是不同地域、民族和历史背景交织下的产物。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,而回族人这一小群人迁徙到我们镇后,他们的丧葬习俗发生了变化,逐渐与我们汉族的习惯相融合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流逝,这种“计数葬”的特殊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罕见,或许将来再也难以见到了。值得说明的是,文章所描述的回族人的生活习惯与丧葬方式,并非指全国各地的回族群体,而是特指我们镇这小群回族人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丧葬习俗,与我们汉族的习惯有着显著差异,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也逐渐与我们这边的习惯接轨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